(同上,第22-23页)这种思维是西方哲学、乃至印欧文化中极难理解的。
⑥而且跟上述从义利之辨来说的儒学的第一义,是相关联的。牟先生并用康德所说的意志的自律与他律来区分此二形态。
而伊川的渐教,修养到了一个阶段,就会有一异质的跳跃,终于体证到‘穷理尽性至命只是一事,这是一种‘悟,并不是经验知识积累的结果。朱子的这些说法,确近于康德所说的道德底形上学(metaphysics of morals)。伊川、朱子要求心依理而行,虽显心理为二之相,但如果理是由义利之辨而体会到的道德之理,则心依此理而行,不应是虚假的道德行动。如果此两形态都可以是意志的自律,则程朱、陆王二系皆属意志之自律的伦理学,而不能说伊川、朱子是意志的他律。又分析出人是能够立普遍法则,而自己去遵行的,即是可以作普遍的立法者。
而自由的积极含义,就是意志之自律,就是道德法则,也就是定然律令所必推出来的意思。②该文已刊载于《当代儒学研究》第24期,中央大学儒学研究中心,2018年,第47-68页。颜回曰:‘回之末始得使(得教诲),实有回也。
[8]许慎撰.段玉裁注.说文解字[M].上海:上海古籍.1981. [9]刘凤苞.南华雪心篇[M].清光绪二十三年晚香堂刻本. [10]王夫之.庄子解[M].清同治四年湘乡曾氏金陵节署重刻本. [11]王弼.周易略例.见周易注疏[M].上海:上海古籍影印钦定四库全书本. [12]吴世尚.庄子解[M].民国九年刘氏刊贵池先哲遗书本. [13]程以宁.南华真经注疏[M].清嘉庆间蒋元庭刊道藏辑要本. [14]林希逸.南华真经口义[M].道藏本. [15]姚鼐.庄子章义[M].清光绪五年刊本. (原载《文史哲》2002年第3期。 可见,所谓卮言,就是立足于道枢从而超越了一切对立关系的言辩,它不离开道的根本点而立论。如《人间世》篇这一段:回曰:‘敢问心斋。把甲方视为此,则乙方为彼。
有自也而然,有自也而不然。气也者,虚而待物者也。
郭象注曰:夫卮,满则倾,空则仰,非持故也。妙悟真宗,无可称说,故辩凋万物,而言无所言[2](卷第一)。恶乎不然?不然于不然。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?[1](P725)庄子要强调的是,不能把卮言仅当言看待,要以悟道为目的、不拘于言的形态来理解卮言,王夫之《庄子解》深得是旨:庄子既以忘言为宗,而又繁有称说,则抑疑于矜知而有成心之师。
果且有彼是乎哉?果且无彼是乎哉?彼是莫得其偶,谓之道枢。和以天倪者,言而未尝言,无所凝滞。因为它是一种活泼泼的原生经验的表述,故重言强调的是一个真字,以重言为真 [1](《天下》P884)把体道的经验、认识直接、真实的传达出来。所以齧缺问于王倪,四问而四不知[1](《应帝王》P211)知问无为谓,三问而三不答。
它主要通过指事类情、类似于诗歌比兴手法的寓言来表达的,其目的是使言辩对象由言而生象,由象而悟入道,正如王弼所谓:言生于象,故可寻言以观象。但是,如果立于道枢之上,则彼是莫得其隅,意思是彼此、是非的对待关系便不存在了。
卮言的第二个层面是体道之言,它的语言表现方式主要是重言,即这种言说是借助于古之重要的、有影响的人物进行的。[2](卷第九)二是司马彪说。
恶乎不可?不可于不可。因此我们也可以说,所谓卮言,即合道之言。虚(空明之境)者,心斋也。换句话说,若能 得其环中,便消除了一切对待关系,便可以以完整的认识以应无穷了。象生于意,故可寻象以观意 [11](《明象》P311),它较之一般地直言叙说要容易接受得多。细绎前引《寓言》篇对‘卮言的申论,结合《庄子》文本来看,卮言在语言形态上可以分为三个层面,如下列图表所示: 卮言的第一个层面是悟道之言,这种语言形态在《庄子》文本中占很大的篇幅,其言说对象主要是以一般人。
[1](P74)无可言之道高于有可言之道,懂得了不言之辩和无可言之道就达到了天府的认识境界。[7](p8—9) 是亦彼也,彼亦是也。
庄子看到了言之为物与道体的疏离性,《齐物论》说:夫大道不称,大辩不言,道昭而不道,言辩而不言,孰知不言之辩,不道之道?若能有知,此之谓天府。[1](P728) 对卮言的涵义的界定,旧注有影响者主要有二说。
卮言是合道之言,那么实际上所谓寓言重言均可统领于卮言,把此三项作并列关系理解是不对的。彼亦一是非,此亦一是非。
成玄英《南华真经注疏》《天下》篇疏指出:庄子应世挺立,冥契玄道,故能致虚远深弘之说[2](卷第十),谓庄子本是体道之人,故方能作此体道之语也。何谓卮言?《寓言》篇对卮言有一段申论,当作为我们理解卮言涵义的重要依据: 卮言日出,和以天倪,因以曼衍,所以穷年。蹄者所以在兔,得兔而忘蹄。寓言、重言是为卮言服务的。
卮言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产物,它包含着对言、意、道关系的认识,又与庄子的体道方式密不可分。是非问题亦如是此,站在是方的立场上,异于是者为非。
成玄英《南华真经注疏》说:大道虚廓,妙绝形名,既非色声,故不可称,谓体道之人,消声亦尔也。[1](P117)作者借颜回与夫子之口来说明心斋,确乎非有初步体道之经验者不能体会也。
[5](P363)《史记·鲁仲连邹阳列传》裴 《集解》引《汉书音义》说:陶家名模下圆转者为钧。卮有持中有度的特点,故卮可以象征持中合道之物象,如《齐物论》之所谓环中、道枢者,作者也因而可以将合乎环中、道枢之言——合道之言称为卮言。
有问道而应之者,不知道也。枢始得其环中,以应无穷。其以卮与支通,谓卮言为支离无首尾言也[3](不分卷)。《外物》篇末节说:荃者所以在鱼,得鱼而忘荃。
卮言在语言形态上可以分为悟道之言、体道之言和言无言三个层面,成为庄子及其学派的基本言说方式。[2](卷第九)成玄英《南华真经注疏》申此说曰:卮,酒器也。
[12](卷之十二)程以宁《南华真经注疏》谓:寓言犹《诗》之比体,即孟子言近而旨远之意。第二条说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在对待中的存在的,而且彼与此、是与非的判定是相对的。
总之,卮言作为合道之言,含纳寓言、重言而成为庄子及其学派的基本言说方式,它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产物,也是哲学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晶,它包含对的言、意、道关系的认识,又与庄子的体道方式密不可分,这是我们把握卮言时应该认识到的。古人也曾见及此,如刘凤苞《南华雪心篇》说:诸注多以‘寓言、‘重言、‘卮言并列,不思‘寓言者寄之他人,‘重言者托于耆艾,缘有所指以证其言,‘卮言独无所指,不过谓言之随时而出,如卮之泄水,即此寓言两项出之无穷,但是和以天倪。